第二港湾, 华人休闲之家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帐号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
查看: 315|回复: 0

“暴打女司机”与跨越时代的《十二怒汉》(转)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5-5-14 01:16:1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kaleege 于 2015-5-14 01:21 编辑

原文链接:
http://zhuanlan.zhihu.com/zhimovie/20028140


“暴打女司机”与跨越时代的《十二怒汉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十二怒汉》是美国著名的舞台剧,以12个审判员针对一起少年弑父案的罪行认定讨论过程为主线,凸显了“疑罪从无”的欧美法律精神。由于其剧情结构的设定巧妙,加上12个演员的群戏演技对抗,是上个世纪美国舞台剧中大受赞颂的主流价值观作品,其影响深远,延续至今。
在舞台剧诞生后没多久,1957年,米高梅公司就将其翻拍为电影,由亨利·方达作为制片人,西德尼·吕迈特作为新人导演第一次执导他的长片,马丁·鲍尔萨姆、李·科布等当时不算当红,却是实力派的一众演员出演。该片问世后同样大获好评,不但获得当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,还在当年的奥斯卡奖中获得了多项重量级提名,成为西德尼·吕迈特一生电影传奇的开始。
经典作品总有无限演绎的可能,西德尼·吕迈特并不是唯一一个翻拍《十二怒汉》的人。1991年由喜剧大师三谷幸喜执笔改编,中原俊执导,日本同样翻拍了一部日本版舞台剧,名为《12个温柔的日本人》,2006年,三谷自己又做导演,重拍了一版。2007年,俄国著名导演尼基塔·米哈尔科夫也翻拍了俄国版《十二怒汉:大审判》。美、日、俄分别围绕着“公正”这个核心话题,给出了具有自己民族思维的答案,十分精彩。而今年,中国导演徐昂执导,何冰、韩童生等一众人艺和国家话剧院演员出演,同样翻拍于《十二怒汉》的《十二公民》也将在本月15日国内公映。本片公映之前,已经在罗马电影节获得最高大奖,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中国导演翻拍的这部作品水准上乘,值得进电影院一看。
电影是现实的真实映射,所有故事都不是没有来由的。这个道理我们都清楚。中国版《十二怒汉》固然可能挺好,但限于国内电影大环境的限制,原本我并不打算投以太大关注。不过就在上映之前,几乎是一个现实版本的《十二怒汉》,让我不得不重新捡起这个题材,认真思考,决定动笔写一下。这就是上周发生在成都的“暴打女司机”事件,在每一个可见的互联网平台,都是一群人在争吵,仿佛大家都是愤怒的陪审员,其场面之混乱,话题之繁杂,让人叹为观止。相映之下,《十二怒汉》所体现出的“公正”理念,以及各个阶层对于这个理念的共同认知,求同存异,显得格外的迷离和重要。基于这个原因,不同版本的《十二怒汉》值得我们好好分析,并学习一下。

美版:理性与愤怒的交锋
美版《十二怒汉》的内容,基本沿袭于舞台剧,场景非常简单,除了片头片尾几个镜头,其余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,陪审员在这里讨论案件,必须统一意见,不能有反对。对于这件贫民窟出身的孩子杀害养父的案件,起初12个陪审员绝大部分都不太关注案件本身,并没有进入“审判”的身份角色,从各自的社会身份出发,以非常散漫的态度投票认定弑父的孩子“有罪”,只有一个陪审员认为案件的证据有疑点,不讨论清楚就判定有罪太草率。而他这种不跟随主流意见,坚持己见的态度激怒了部分坚持认定孩子有罪的陪审员,因而受到了强烈的反对。但随着争执的开始,因为对立情绪导致各自的激怒,陪审员认真分析证据以图驳倒对手,存在的疑点渐渐清晰,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孩子无罪。但越来越少赞同有罪的陪审员,尽管全力试图证明证据有效,却暴露出了因为出身、财富、动机的差异,导致的个人偏见。贫民窟的孩子就一定是流氓?身为弱者的孩子就不会恶意犯罪?孩子的错误家庭是否需要负责?正反双方激辩到最后,坚持认定有罪的人在各种尴尬和崩溃中承认了自己的偏见,放弃了“有罪”认定。影片到此结束,看起来正义得到伸张,世界充满光明希望。
美版《十二怒汉》因为承袭舞台剧,场景和结构都相对比较简洁,主要依靠演员本身的演技体现内在情节冲突,双方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,围绕证据的疑点激烈争辩,甚至模拟重现犯罪过程。当疑点逐一被澄清,意见逐渐统一,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的阴暗被暴露出来,某种程度上反证了“罪恶”诞生的土壤所在。虽然场景简单,但借助雷雨天气的背景,雨前的闷热让陪审员汗流满面,心烦意乱,也让争辩看起来格外投入和激烈。在隆隆的雷声中,“公正”这个理念被照耀的异常分明。没有追车枪战的动作场面,没有你侬我侬的男欢女爱,完全靠对话支撑的一部电影,至今是一代经典。不过,影片为了体现“人命关天,疑罪从无”的法律理念,只是证明孩子不是凶手,但凶手是谁,案件结束之后又怎么办,并未涉及。

日版:固执与从众的回环
相对于美版一条直线式的剧情设置,日版编剧,著名喜剧大师三谷幸喜对剧本做了大胆的改编,并根据日本民族性格重写了对白。因此大吼大叫,充满火药味的《十二怒汉》,在这里变成了粗暴与礼貌对峙的《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》。
与美版大多数人起初认定“有罪”不同,12名陪审员起初有11人认定疑犯“无罪”,原因是基于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抱以同情,只有一人认为证据需要推敲,引发众人的争辩与讨论,意见开始转化,认定“有罪”的人越来越多,直到最后仅有1人坚持“无罪”。但对一项关键证据的研究,却表明该证据证明了疑犯的无辜,至此剧情翻盘,12人认定被告无罪。
日版对于剧情的改编,不仅仅在于“无罪”情节的翻盘,还在于调整了受害人的身份,将“弑父”案变成了“杀夫”案,疑犯成为一个饱受家庭暴力的主妇。着重体现了日本社会文化中上级对于下级的压制,男性对于女性的轻视和侮辱。陪审员在阶层、知识、财富、地位的各自身份冲突之外,增加了“辈分”和“性别”的冲突,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格外有现实意义。而陪审员相互之间客气礼貌的对话,尤其是提出反对意见的人格外谦逊礼貌,更凸显了“偏见”的根深蒂固。在这里表面的“温柔”掩盖了深层的“愤怒”,每个陪审员在辩论中压制内心愤怒,却让冲突的根源更加强大。日本就是这样一个社会,你必须随着大流走,严守自己的身份阶层限定,维护团体意志,个人意见需要隐藏在心里,第一个提出不同观点的人会受到格外强力的攻击。对于女性来说更没有话语权,只能唯唯诺诺,温柔礼貌,不能有自己的主张。《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》刻意强调的“温柔”,实际揭穿了日本社会更严重的问题所在。
不过三谷幸喜毕竟是喜剧大师,虽然全片在说一个悲伤沉重的社会话题,但整个故事的对白和冲突充满各种滑稽,在笑声中一步步揭穿谜底,奉献了一部与众不同的追求“公正”之作。

俄版:法律之上,神在悲悯
作为俄罗斯现今最著名的电影人,尼基塔·米哈尔科夫主演的《两个人的车站》是中国人熟悉的经典作品,而他导演的《烈日灼人》与张艺谋的《活着》共享了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,并在1996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,是多年来俄罗斯电影在海外获得认同最广泛的电影。2007年他翻拍的《十二怒汉:大审判》同样拍出了俄罗斯独有的精神特色,并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界金狮奖提名。
俄版《十二怒汉》沿袭了从“有罪”到“无罪”的推理过程设定,但在受害人的身份关系上也做了调整。杀害养父的孩子是一个车臣族穆斯林,而他的养父是信东正教的俄罗斯族。车臣战争举世皆知,是俄罗斯无法愈合的伤口。因此车臣族与俄罗斯族的纠葛,让故事的冲突从开始就格外强烈,而后的逆转也分外震撼。起初大部分陪审员坚持认为这种源于宗教、民族和战争的仇恨是不可逆转的,但随着案情的抽丝剥茧,俄罗斯族的父亲因为友情而收养车臣族好友的孩子,这种超越民族和宗教的爱让故事的底蕴更加宽厚和悲情。而最终谋杀他,试图将罪名嫁祸给孩子的是俄罗斯房地产商,富豪阶层。这个真相让故事超越了民族和宗教冲突,将视线聚焦到俄罗斯强烈的贫富阶层矛盾本质上。
不同于其他版本,在澄清案件,认定无罪之后,米哈尔科夫并未着急让电影结束,而是追问“这个弱者该怎么办?他该怎样生活?”最终一号陪审员,富有同情心的艺术家,也是前军官,收养了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,让审判之外,留下了人性的温暖。正如片尾所说的那样,“法律之上,尚有悲悯”。公正是社会制度存在的基础,但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扶助,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挣扎生存下去的根本。那只从打开的窗子一飞而出的麻雀,是俄罗斯人留给世界的生机和希望。
无论是美、俄、日,各个版本电影故事结构都是相同的。围绕着一个看上去证据确凿的案件,陪审员根据自己的知识、经历、理念,做出是否“有罪”的判断。对于证据链的质疑、推理和争执,构成了表面的冲突,让交锋的场面异常好看。而埋藏在水下的,则是各个陪审员背后的阶层、贫富、民族、阅历、家庭等多方面的矛盾。俗话说,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各自社会地位的不同,让陪审员之间对同样的证据做出了不同判断。又因为证据的不完整,让每个人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推理,得出自己的结论。结论看上去都有自己的道理,但争执之间,在“公正”的名义下,“偏执和偏见”其实在大行其道。案件可以水落石出,但人内心深处偏见的纠正,不同阶层的相互理解和宽容,却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事情。事实上,正是这种源于阶层利益出发点差异带来的价值观冲突,才是造成如此多悲剧的根本原因。

中国版:现实比电影更精彩
(满屏尽是不友善)
到目前为止,中国翻拍的《十二公民》尚未公映,不过我们看到了一出更精彩的现实版《十二怒汉》——成都女司机街头被暴打事件。一段视频引发社会各阶层巨大争议,至今尚未平息。而此事的诸多波折,某种程度上是《十二怒汉》中陪审员争议的现实出发点。
事件的起先并无太大争议,一段记录街头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,引发了民众对于男司机的声讨。然而随着男司机行车记录仪视频的公布,事件出现了反转。女司机违章驾驶在先,并在后续过程中持续开“斗气车”,言语和行动上不断挑衅,甚至危及路人安全,这使得因为打人而被刑拘的男司机获得了许多声援,更多的声讨集中在女司机身上。这种声援激怒了许多自诩维护弱者权益的人,于是双方在互联网每个角落展开激烈争辩。从现有的证据来看,事件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女司机违章变线引发双方开斗气车,危险行驶。第二阶段是男司机逼停女司机街头施暴。警方目前的处理结果,是以打人的行为对男司机进行了刑拘,对女司机违章变线的行为扣三分。
无论任何原因,打人都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。不过大部分人在无休止的争吵中,往往都盯着自己最关心的一部分。支持女司机的人从她受害者的角度出发,反复质问“先违章就应该被打么?”而抨击女司机的人则认为女司机受到的惩罚太轻,其危险驾驶的行为并未得到重视,而且女司机面对抨击百般寻找借口的行为,加剧了观众对她的恶感,因此抨击声浪越来越大,部分人甚至非法公布女司机个人隐私,进行丑化和污蔑以泄愤。
这就是中国《十二公民》的现实基础,因为法律体系的不同,中国没有陪审团,普通人并没有机会,也没有权力在法庭上发表自己的见解,判断是非。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在互联网上扮演一个陪审员的角色,而且这个法庭上没有法官,没有谁能限制事态和话题的走向。不同阶层的人群,因为各自的阶层利益,旗帜鲜明地维护本阶层利益,将其余阶层的利益视作恶人。于是乎,重视路人利益的观众痛斥双方危险驾驶,重视弱者利益的观众为女司机张目,重视事理因果的观众抨击女司机挑起事端,重视法律公平的则呼吁惩治斗气车……总之各讲各理,鸡鸭乱叫,谁也不听谁的。《十二怒汉》中陪审员之间虽然争执激烈,但1号陪审员却总能及时将争辩拉回到法律的轨道,将讨论限定在程序正义的框架内。而在现实中,却没有这个陪审员。互联网管理者也好,拥有司法解释权的警方也好,少有出面维持讨论秩序,一味压制激烈言论,却不敢(或者不能)从法理上分析案情,维护讨论的程序正义。因为司法的漠然,使得“私法”的猖獗成为必然。女司机的事件是个偶然,但只有“怒汉”,少见“公民”,却是很长一段时间内,中国社会的必然现象。
因此,《十二公民》是一部非常重要,也非常值得进电影院观看的作品。或许它并不够好,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,尤为难得。不仅仅能让我们思考“公正”的法律含义,还引导我们回头反省自身,看看貌似身在局外,指手画脚,说人是非的旁观者,真实面目又是什么。
我希望,5月15日在看完《十二公民》之后,我能写出更多的文字。
我期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飞鸟冰河:一个厌倦了坐办公室的数据分析员,一个曾经很努力的职业记者,一个曾经疲于奔命的调查员,一个不喝酒不开车的懒鬼,一个喜欢独处的男人,一个不称职的父亲,一个好奇心过分旺盛,没长大的孩子。
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帐号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第二港湾

GMT-5, 2024-5-18 02:35 , Processed in 0.016253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